首页

冰城玫姿原创全集

时间:2025-05-28 11:32:43 作者:西藏民众“鲜”尝海南“妃子笑” 浏览量:14224

  听花酒母公司青海春天公告:今日,公司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检查通知书》,公司将积极配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检查工作,全面展开自查整改。

  相关报道:听花酒道歉了,其背后的男人不简单:不仅“仙人托梦”、“碰瓷”茅台,还傍上诺贝尔奖

  来源:新民周刊

  文 | 蒲 琳

  58600元一瓶的听花酒,你听过吗?即便以前不知道,现在应该也知道了,因为今年3·15晚会,听花酒被点名曝光了。

  今天(3月16日)6时,由西藏春天酒业有限公司作为认证主体的“听花酒”微博,发布“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声明,向公众及广大消费者致意,称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全面展开检查与整改。但对于专利相关问题,听花酒予以否认,称处于国际公布阶段,并非向酒中添加薄荷或薄荷提取物。

  据报道,听花酒上市于2020年,定位“高端商务白酒”,标准装售价5860元,精品装售价58600元。即便是标准版的听花酒,也差不多能换两瓶飞天茅台,堪称最贵白酒品牌。但自其上市以来,听花酒便伴随着“碰瓷、割韭菜、虚假宣传”等声音。

  01

  据3·15晚会曝光,听花酒对外宣传称这款酒具有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保障男性勃起功能、调节生理紊乱、抗衰老等功效。但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酒类广告不得含有明示或暗示饮酒有消除紧张和焦虑、增加体力等功效。

  很明显,听花酒的宣传违反了这些法规。

  一位工作人员还告诉央视记者,听花酒的健康性是有国际专利的。但记者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官网查询后发现,听花酒提交的《酒精和凉味剂的组合物在调节性功能、保护心脑血管系统、促进肝细胞再生、抗肿瘤、提高免疫及睡眠质量上的用途》在国家处理状态一栏显示空白。对此,负责这份专利代理人的解释是:“谁都可以申请公布自己的所谓发明专利,但能不能被认定为专利,则是另一回事。”

  在被央视曝光后,听花酒的微信公众号已经被停止使用,原因是“存在过度营销、骚扰用户行为”。此外,在多个电商平台上,已经搜不到任何听花酒相关产品。

  宜宾市场监管局则表示,看到央视曝光情况之后,宜宾市市监局主要领导及食品监管科、广告监管科、执法支队分管领导已赶赴现场核实情况并进行查处,调查结果出来后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3月16日一大早,听花酒在其官网发布声明,向公众及广大消费者致意,称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全面展开检查与整改。

  声明中提到,在央视3·15报道中,听花酒工作人员向客户介绍产品时,提及了听花酒健康功能和客户案例,而在食品酒类推广时介绍健康功能是法律所禁止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公司已经连夜召集市场销售人员,规范用语,严格要求在产品推广时遵守法律法规。

  不过,对于专利相关问题,听花酒予以否认,称这是一项用途发明专利,目前处于国际公布阶段,公司从未将此项专利申请用于广告宣传。

  听花酒表示,其生产工艺采用的是2022年2月22日取得授权的《采用强化曲制备凉口型白酒的方法》(发明专利号:ZL 201810068982.6)和2024年3月12日取得授权的《老酒再酿造的方法》(发明专利号:ZL 202310336968.0)等技术,并非向酒中添加薄荷或薄荷提取物。

  与此同时,对于听花酒专利情况的进一步说明,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发布了相关专利说明,也称专利申请处于国际公布阶段。

  02

  这瓶“神奇”的天价听花酒,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要弄明白听花酒背后的玄妙,先得认识这么一个人——张雪峰。此张雪峰并非知名教育大V张雪峰老师,而是上市公司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青海春天”)的董事长、总经理。

  这家青海春天就是听花酒的独家经销商。

  在卖酒之前,青海春天的主要产品是冬虫夏草。当时,深谙营销与炒作之道的张雪峰就曾讲过一个非常神奇的故事——

  张雪峰曾在西藏某位活佛处做客,听说活佛最珍爱的一匹马入冬后生了一场怪病,医治无效濒死之际,活佛把朋友送的冬虫夏草混在草料中,每天喂七根。一周之后,马竟然痊愈了。

  彼时青海春天推出主营产品冬虫夏草纯粉含片“极草5X”,定价在3876元/盒—29888元/盒,单克价格远超黄金的价格,被称为“软黄金”。

  凭借极草爆款,2015年,青海春天借壳ST贤成上市,成为“冬虫夏草第一股”。张雪峰从此有了“极草之父”的称号。

  但好景不长,这一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在青海春天的冬虫夏草等产品中检验出“砷”含量达4.4mg/kg—9.9mg/kg,远超保健食品1.0mg/kg的安全标准砷限量值。2016年3月,青海春天的核心产品被相关部门叫停,随即公司业绩断崖式下滑。

  为了另觅出路,张雪峰这才将目光投向了白酒行业。就这样,“听花酒”应运而生。

  这一次,张雪峰故伎重施,甚至讲了一个更具神秘色彩的故事——

  有一次,张雪峰在实验室里睡着了。梦中,太上老君现身,并在其手上写了一个“活”字。梦醒之后,张雪峰便突发灵感,想起“水在舌边即为活”这句话。在唾液的激发下,他和团队研发出听花生津白酒,并把“活”字刻在了听花酒瓶上。

  03

  太上老君“点化”听花酒这个故事,听听就可以了。但有一说一,听花酒的营销和广告近年来的确非常生猛,同样的“骚操作”也不少。

  公开报道显示,2022年5月,贵州茅台和泸州老窖同时对听花酒业提起诉讼,理由是他们在百度上以“茅台”和“国窖1573”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在网页中出现了听花酒的相关信息,以此认为听花涉嫌侵犯“茅台”和“国窖1573”的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

  2023年8月,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听花酒业构成不正当竞争,分别赔付贵州茅台30万元、泸州老窖20万元。对此,听花酒业表示服从判决。除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外,听花酒业还须向另外77家酒企道歉。

  用50万元就能和茅台、泸州老窖扯上关系,败诉的听花酒似乎也没吃亏。

  除了“碰瓷”名酒,听花酒在营销的其它方面也可谓开足马力——先是在网络上传播每天饮用听花酒可以“养生”等信息;后又2022年在女足亚洲杯CCTV-5比赛直播中插播广告,并在行业期刊中刊登文章,表示“听花酒能提升成年男女性激素水平”。

  更厉害的是,张雪峰甚至请来了三位诺贝尔奖得主,来为他的听花酒“背书”。

  2022年7月,听花酒业邀请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斐里德·穆拉德与亚利耶·瓦谢尔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其中,斐里德·穆拉德被誉为“伟哥之父”;亚利耶·瓦谢尔被誉为“计算酶学奠基人”。

  随后,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致力于泛素调节蛋白质降解机制和代谢修复理论的研究的阿夫拉姆·赫什科也被曝加盟听花首席科学家研究团队。

  04

  事实上,早在被央视曝光之前,张雪峰和他的青海春天日子就已经不那么好过了。

  据公开的财报数据显示,青海春天已连续三年巨额亏损。2020年至2022年,青海春天营业收入分别为1.24亿元、1.28亿元、1.6亿元;三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亿元、-2.49亿元、-2.88亿元。

  但青海春天在营销上砸的银子却越来越多。公开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2年,青海春天的销售费用分别为4832.48万元、5567.97万元、1.23亿元,逐年增长,2022年销售费用同比增幅甚至达到121.34%。2023年三季度,青海春天当期销售费用1.27亿元,同比增幅43.57%。

  青海春天的股价也已经从最高峰时的50元/股,跌到了3月15日的6.57元/股,跌幅超过86%。

  随着核心产品听花酒遭央视3·15点名,青海春天已经站到了退市的悬崖边上。不知张雪峰是否还能找到“神奇”的力量渡过这一次的难关。

点击进入专题: 聚焦315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甘肃首次拍摄到“森林凤凰”白冠长尾雉珍贵影像

为实现2050年交通脱碳的目标,欧盟自2025年起对新车二氧化碳排放设定了更为严苛的上限,规定新车每公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需降至93.6克,相较于2024年规定的116克显著下调。这一政策不仅要求汽车制造商采取更为激进的减排措施,更预示着大量传统燃油车的生产将面临缩减。鉴于电动汽车的减排效果显著,汽车电动化转型的迫切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纯电动汽车在欧盟新车注册量中仅占12.5%,与既定目标相差甚远。

外交部:中美双方合作单位将推进各项筹备工作,力争明年一对大熊猫落户旧金山动物园

恰逢国庆假期,“村超”足球赛事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贵州省榕江县旅游。成都游客李京徽与朋友选择“跟随体育赛事走”的旅游方式。“非常喜欢足球运动,'村超'的火热,彻底点燃了我的足球激情。”李京徽告诉记者,在“村超”的足球场上不仅看到了精彩的球赛,还可以感受贵州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美味的美食,来到“村超”人人都是主角。

两会日程预告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4日下午3时开幕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

恒大地产表示,其及相关责任人于近日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处罚字〔2024〕36号)(以下简称“《事先告知书》”,主要内容涉及恒大地产年度报告涉及虚假记载、恒大地产债券涉嫌欺诈发行及恒大地产未按规定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等,此外还有对上述违法行为所作出的处罚规定。

高质量的“双向奔赴”!中非合作未来如何开展?带来哪些新机遇?

“春节期间每天都没怎么动,吃得也比平时多,所以今天趁着午休时间赶紧来动一动。”正在撸铁的小邹告诉记者,自己原本是想着避开晚上的人流,没想到中午也有这么多人。

湖南祁阳全力应对强降雨 积极开展防汛救灾

但不同于博物馆里的热闹,作为文物“前站”的考古现场,似乎显得有些冷清。慢条斯理地“挖坑”,难以辨别原样的破碎文物,似乎构成了普通人对于考古的全部认知。人们知道文物是从地里挖出来的,但鲜少有人了解从考古现场到博物馆,文物走过了哪些历程。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